logo

科普

POPULAR SCIENCE

分类出来

水上紧急医学救援科普宣传内容与技巧

2025-06-20 08:19:30
浏览量

概要:

水上紧急医学救援科普宣传内容与技巧       

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 张利远

      水上活动是夏季消暑的热门选择,但同时也伴随着溺水风险。据统计,全球每年约有37万人死于溺水,意味着每小时就有40人因溺水失去生命。掌握正确的水上救援知识不仅能在危急时刻自救,还能有效帮助他人。本文将系统介绍水上遇险时的自救方法、科学施救技巧、常见水上伤害处理以及预防措施,帮助您全面了解水上安全知识,在享受水上乐趣的同时,保障生命安全。

接着介绍,水上救援知识全面科普内容和从自救到施救的关键技巧。

 

一、溺水科学施救的方法

当发现他人溺水时,施救者必须牢记“救援者安全第一”的原则。水上救生应遵循六大基本原则:

1.自身安全优先:救援者安全是第一考虑,其次是同伴安全,最后才是被救者。

2.选择最低风险救援方式:由低到高依次:不下水的岸上救援(抛掷救生设备伸过去救)、划船去救、游过去救、空中救援。

3.使用救生装备:条件允许时应穿着个人救生装备,组织救援队伍。

4.不依赖遇险者自救:永远不要指望遇险者能自己救自己。

5.重视岸上救援:溺者被救起后,岸上急救同样重要。

6.及时呼叫专业救援:第一时间拨打119、110、120等紧急电话。

(一)不下水的岸上救援方法:

1.救生圈:最好在救生圈上系好绳子,掷给溺水者后拖回岸边;

2.竹竿:适用于近距离救援,将竹竿递给溺水者抓住后拖回;

3.绳索:将盘起的绳子一端系漂浮物掷向溺水者,待其抓住后拖回;

4.自制浮具:用5个空塑料瓶装入袋子或书包制成简易救生圈,

浮力可托起100斤重的人。

(二)下水救援的正确方法:若必须下水施救,水性好者应:

1.脱去外衣、外裤及鞋袜减少阻力;

2.从溺水者后方接近,避免被其抓住;

3. 用左手握其右手或托住头部,采用仰泳方式拖向岸边;

4.也可从其背部抓住腋窝拖出。

(三)被溺水者抓住时的解脱技巧:

万一被溺水者抱住,施救者应松手下沉,先与溺者脱离,然后再救。或向后推溺水者的脸,紧捏其鼻,使其松手。

特别提醒:不会游泳者**切忌**用手直接拉溺水者,这可能导致施救者也被拖入水中。

(四)溺水后的急救措施

将溺水者救上岸后,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,能显著提高生存率。溺水造成窒息后30-60秒心脏会停止跳动,随着缺氧时间延长,神经系统会遭受不可逆损伤,因此,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-6分钟。

急救步骤:

1.判断意识状态:轻拍溺水者双肩并在双耳侧大声呼喊,若有意识,给予心理安慰和保暖措施,等待专业医疗救助。

2.清理呼吸道:立即清除口、鼻内的泥沙、呕吐物等异物,松解衣领、钮扣、乳罩、腰带等束缚物,但注意保暖,将头部偏向一侧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
3.控水处理(仅对刚救起且有呼吸者)

     方法一:急救者一腿跪地,另一腿屈膝,将溺水者腹部横放在大腿上,使其头下垂,按压背部使胃内积水倒出;

    方法二:从后方抱起溺水者腰部,使其背向上、头向下,使水倒出。

注意:现代急救观点认为,对呼吸心跳停止者不应浪费时间在控水上,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。

4.人工呼吸:使溺水者仰卧,头部后仰,抢救者一手将其前额向后压,另一手食指、中指置于下巴下方抬起下巴,捏住溺水者鼻孔,用口包住其口部吹气,使胸廓上抬,每次吹气1秒,确保胸廓有效起伏,给予2-5次人工通气,吹气后松开鼻孔,观察胸廓复位。

5.胸外心脏按压:

     - 按压部位:胸部正中,胸骨下半部(相当于两乳头连线中点)

     - 手法:一手掌根部接触胸壁,另一手重叠其上,十指交叉相扣

     - 姿势:双臂绷直,肩部在胸骨正上方,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下压

     - 深度:成人5-6cm,儿童约5cm,婴儿约4cm

     - 频率:每分钟100-120次

     - 按压与通气比例:30次按压后2次人工呼吸

6.持续复苏至专业救援到达,即使转运过程中也不应停止心肺复苏,有条件时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。

特别注意事项:

- 溺水者口鼻可能涌出大量泡沫状物质,此时不应浪费时间擦拭,应抓紧时间复苏。

- 溺水者苏醒后要禁食,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。

- 即使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,也必须送医检查。

 

(五)低温症处理:长时间在冷水中可能导致低温症,表现为颤抖、言语不清、动作不协调等。应:

1.尽快离开冷水环境;

2.脱去湿衣服,换上干衣;

3.用毛毯等包裹身体保暖;

4.避免突然加热或饮酒。

(六)晒伤预防与处理:水上活动紫外线反射强烈,容易晒伤:

- 预防:使用防水防晒霜,每2小时补涂一次。

- 处理:冷敷晒伤部位,使用芦荟凝胶舒缓,严重时就医。

(七)救生衣正确穿戴方法:

1.像穿马甲一样穿上救生衣;

2.扣紧所有扣件和拉链;

3.系紧胯带,跨过大腿扣在前面并拉紧,防止救生衣上浮;

4.调整肩带至合适松紧度;

水上救援的优先顺序:

1. 呼叫专业救援(119/110/120);

2. 不下水的救援(抛掷救生设备等);

3. 划船救援;

 

二、水上遇险自救技巧

(一)抽筋时的应对措施:

当在水中遇到危险时,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是生存的关键。水中抽筋是最常见的突发状况之一,根据抽筋部位不同,自救方法也有所差异。

1.脚趾抽筋:抓住抽筋的脚趾,用手将脚趾向抽筋的反方向伸展

2.小腿抽筋:将抽筋的小腿膝盖向下压,另一手抓住抽筋的脚掌向上和向后拉,使小腿肌肉伸展

3.大腿前侧(股四头肌)抽筋:用压脚背拉伸法,将抽筋的腿向后弯曲,单手用力压脚背使足跟靠紧臀部

4.大腿后侧(股二头肌)抽筋:膝关节伸直,手握小腿或足跟,拉腿向身体方向靠拢

5.腹部肌肉抽筋:采用仰漂姿势等待恢复,若腹腔内部抽筋则需忍耐并呼救

(二)呛水时的应对措施:

呛水是水从鼻孔或口腔吸入呼吸道的危险情况。呛水时应保持镇定,在水中多练习呼吸动作,避免慌乱导致情况恶化。正确的呼吸方法是"浅呼深吸"——呼气要浅,吸气要深。

(三)体力不支时的应对措施:

当体力不支或需要等待救援时,保持漂浮的姿势。仰泳露头是最佳选择:屏住呼吸,放松肢体,尽可能保持头向后仰、面部向上的仰泳姿态。这种姿势能最大限度节省体力,延长待援时间。

(四)耳中进水处理:

可采用"吸引法":将头偏向有水一侧,用手掌紧压有水的耳朵,闭气,快速提起手掌,反复几次即可。也可在岸上单足跳跃排出耳中积水。

(五)心理调适:

初学游泳者常因紧张导致头晕眼花,此时应坚持锻炼,逐渐熟悉水性。下水前适当补充能量可预防头晕现象。

 

三、水上常见伤害及处理方法

除了溺水外,水上活动还可能遭遇其他伤害,了解这些伤害的正确处理方法能有效减轻伤害程度。

(一)水母蜇伤:水母蜇伤可能致命,尤其在海水环境中,急救步骤:

  1. 用海水冲洗患处,清除残留刺细胞(切勿用淡水冲洗,会刺激刺细胞释放更多毒素);

  2. 用食用醋涂抹患部减轻症状;

  3. 尽快送医治疗。

(二)海洋生物伤害预防与处理:避免接触不认识的海洋生物,危险海洋生物分类:

   1.能蜇人的:水母、珊瑚、海葵等;

   2.可刺伤人的:石狗公等;

   3.能割伤皮肤的:藤壶、牡蛎等;

   4.能使人中毒的:海蛇、锥螺等;

   5.可咬伤的:鳗鱼、鲨鱼等。

 

、水上安全常见误区与真相

关于水上安全存在许多普遍误解,澄清这些误区对预防溺水至关重要。

误区一:“会游泳就不会溺水”——真相:大多数溺水者实际上是会游泳的。抽筋、体力不支、突发疾病或被卷入离岸流等都可能导致会游泳者溺水。

误区二:“溺水者会大声呼救和挥手”——真相:溺水往往是安静快速的,溺水者通常无法呼救,而是呈现"爬梯子"的垂直姿势。

误区三:“先要把溺水者肚子里的水全部倒出来”——真相:现代急救观点: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,不应浪费时间在控水上。

误区四:“只要盯着孩子就不会出事”——真相:溺水可能在短短20-60秒内发生,即使有成人看护,短暂的注意力分散也可能导致悲剧。

误区五:“游泳圈能保证安全”——真相:充气式游泳圈容易漏气或滑脱,不是专业救生设备,自然水域中尤其危险。

误区六:“浅水区绝对安全”——真相:即使是浅水也可能发生溺水,特别是对儿童和不会游泳者。

误区七:“溺水抢救过来就没事了”——真相:溺水后可能发生"二次溺水"(迟发性肺水肿),必须送医观察。

 

、特殊人群的水上安全

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群面临的水上风险各异,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。

(一)儿童水上安全:溺水是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"头号杀手"。1-4岁儿童尤其危险,浴缸、水桶甚至马桶都可能成为危险源。预防措施:

  1.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幼儿单独接触水;

  2. 家庭游泳池应安装四面隔离护栏;

  3.选择有专业救生员的游泳场所。

(二)老年人水上安全:老年人可能因平衡能力下降、突发疾病(如心脏病、中风)而溺水。建议:

  1.避免单独游泳;

  2.选择浅水区活动;

  3.携带浮力辅助设备。

(三)癫痫患者注意事项:水上活动对癫痫患者风险极高,必须全程有专人监护,佩戴醒目标识说明病情。

(四)孕妇水上活动建议:孕期游泳是很好的锻炼方式,但应:避免过度疲劳;选择人少的时间段;使用泳道绳附近游泳。

(五)残障人士水上活动:许多残障人士可以从水中康复训练中受益。需要:专门设计的辅助设备;受过专业培训的陪护人员;无障碍设施。

(六)旅行者水上安全:在不熟悉的水域活动风险更高。建议:了解当地水域特点;不单独进行水上活动;购买包含水上救援的旅行保险。

 

、水上活动安全预防措施

预防始终是水上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能显著降低溺水风险。

(一)下水前准备:

1.环境评估: 了解水域情况,熟悉环境,不去无安全设施、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,

远离激流,避免在自然水域使用充气式游泳圈。

2.身体状况评估:避免过饱、空腹、酒后、服药后或身体不适时下水,充分热身,

活动身体各关节,预防抽筋

3.装备检查:儿童必须穿戴合适救生衣,检查救生设备是否完好,携带通讯设备以便求救。

(二)儿童监护要点:

1.儿童游泳必须有成人陪同;

2.监护人应全程专注看护,避免长时间打电话或交谈;

3.儿童在水中或水边玩耍时,监护人应保持在伸手可及的距离。

(三)游泳技能培训

1.学习基本游泳技能和漂浮技巧;

2.参加溺水自救和心肺复苏培训;

3.了解当地水域特点和潜在危险。

(四)天气与水文条件关注:避免在恶劣天气(如台风、暴雨)下水,注意潮汐变化和洋流方向,警惕突然的水温变化,这可能是离岸流的征兆。

(五)群体活动安全准则结伴游泳,互相照应,明确指定岸上观察人员,制定应急计划,包括求救方式和撤离路线。

特别警示:自然水域(湖泊、河流、海洋)比游泳池危险得多,即使会游泳的人也可能因抽筋、体力不支或突发疾病而溺水。酒精会显著增加溺水风险,应绝对避免酒后游泳。

 

、水上安全文化与教育

建立良好的水上安全文化,是预防溺水的基础,需要个人、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。

(一)学校水上安全教育:应将游泳和水中生存技能纳入体育课程,开展防溺水主题班会和演练,教授基础急救知识

二)社区预防措施:危险水域设置警示标志和围栏,配备公共救生设备,

组织救生员巡逻。

(三)家庭水上安全谈话:明确水域活动的规则和限制,讨论遇到危险时的应对策略

制定家庭应急计划。

(四)公众水上安全宣传重点:

1. 任何开放水域都有潜在危险

2. 酒精与水上活动不能混合

3. 儿童必须时刻有人监护

4. 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

(五)水上安全培训内容:

1.基本游泳和漂浮技能;

2.自救技巧(如抽筋处理);

3.识别溺水迹象;

4.正确使用救生设备;

5.心肺复苏术。

(六)水上活动安全准则: 游泳前不饮酒;了解自身极限,不逞强;天气恶劣时不入。

 

水上救援装备与技术创新 适当的救援装备**能显著提高水上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。

(一)基本个人救生装备:救生衣:必须选择合适尺寸并正确穿戴;救生哨:用于呼救,声音传播距离远; 防水手电筒:夜间求救信号。

(二)简易救生器材制作:

1. 空塑料瓶救援:5个500ml空瓶的浮力可支撑100斤体重,装入书包或袋子制成简易救生圈。

2.木板救援:漂浮的木板可作为临时救生器材。

(三)专业救援设备:

1. 救生浮标:专业救生员常用设备。

2. 救生杆:可延伸至溺水者处。

3.救生抛绳包:包含浮子和绳索。

(四)现代水上安全技术:

1.智能手环:监测心率、血氧,遇险自动报警。

2.GPS定位装置:精确定位遇险者位置。

3.无人机救援:快速投递救生设备。

(五)家庭水上安全装备:家用泳池应配备:救生圈、救生杆、急救包、

电话(紧急呼叫)

(六)船只必备安全装备:每人一件合适救生衣、抛绳设备、视觉和声音信号装置、灭火器、排水设备。

(七)专业救生衣与普通浮具的区别:

1.专业救生衣有胯带固定,防止上浮撞击头部;

2.普通浮具(如充气玩具)不能替代救生衣。

上一条

友情链接:  江苏省卫健委      |      南通市卫健委      |      南通大学      |      江苏省人民医院

Copyright © 2019  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

苏ICP备08003550号-5 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 南通

医院地址:南通市崇川区胜利路666号

咨询电话:工作时间  8111188881111999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节假日、非上班时间  18962985166

投诉电话:85512345

公交车线路:72、77、78、82、95、616路

轨道交通线路:地铁1号线至崇州大道站4号出口方向

医院官微微信

医院官微微信

南通一院发布

南通一院发布